绝大多数技术人,有个通病,总觉得技术实现了,
产品就成了,剩下的就是躺着数钱。
现实呢,没有这么简单一个字。
自嗨的DEMO,某要变成一个市场上能卖钱的一个产品,
这一项融合了技术商业认知的系统性工程。
2020年,我从研发工程师裸辞出来,组建了自己的小工作室,
自己亲手从0~1操盘过几个项目啊,其中有两个人拿到结果了。
那这个视频呢,分享一下我的一个从想法到产品化的一个完整的一个思路。
首先呢,有几个坑别踩。第一个呢,就是以为用高性能的芯片复杂算法,
别人做不出来的产品才有竞争力,有时纯粹的是折磨自己。
花里胡哨的用户不买单,都是电子垃圾。
产品的第一性应该是商品属性。
不是咱们的技术秀场,第二个呢,就是把原型当产品,
低估了量产的坑,自己贴了几个样品,跑动了,就以为大功告成了。
这连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啊,都算不上量产要考虑的资源,
是元器件的采购周期,价格波动一致性。
你的板子好不好,生产工人焊接会不会出错,部件的批量烧落,
这些问题呢,每一个都会。
让你焦头烂额,甚至直接烂尾,第三个呢,就是以为电子部分呢,
就是全部,这个是最大的一个错觉,一个橙色产品,
电子部分可能只占到了全部的30%。
外壳、开模、包装、认证、物流,这些都很超前的。
很多方案呢,硬件软件都很完美,最后呢,死在开模上,
几万几十万投进去,连个响都听不到。
我一般的思考流程是分几个阶段啊,第一个阶段呢,
就是最重要的,先做市场调研,搞清楚你的目标用户是谁,
你的产品是为谁,解决了什么问题。
它比现有的方案好在哪里?
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,他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?
这个市场有多大,然后分析技术的可行性。
倒推产品的成本,从元器件、P、C、B外壳、大包装算一笔明账。
如果连成本都覆盖不了,那就直接弃坑,换个方向也不丢人。
第二个阶段呢,就是原型制作,在确定了项目可行之后,
便进入了一个将想法转换成实体电路的阶段,这个阶段主要进行NCU的选型,
原理图和PCB设计,写程序实现产品功能。
这个设计前呢,就要考虑到量产这个环节。
以前我们老板和我说过一句话,不那么好听,但也对。
就是把长线的功能当做不会动脑子的机器人。
所以我们一般在画第一张原理图的时候呢,就会想着这个东西到时候是。
倒茶线给工人做的。
不是给我们自己做的元器件好不好买插件件是不是防呆的,测试点留了没有?
把这些东西想在前面,能提升生产的效率,就能给自己省很多钱。
不过这一这一步呢,一步到位也很难。
一般呢,都要经过几个版本的迭代。
我们样品阶段呢,都会做10个左右,每个都会单独出来,
测一下电流是不是差不多,看一下有没有潜在的问题。
第三个阶段呢,就是MVP原则,小步快跑,别想着一上来就做一个完美的产品,
先做一个最小可行性的产品。
只保留一些核心的功能。
用最低的成本去投放到市场去验证,看看用户的真实反馈是在骂我们抱抱,
还是在夸我们。若果有人愿意掏钱,哪怕只有一个这个事呢,才有才算有谱的。
然后根据反馈呢,快速的去迭代,每一个阶段呢,都是环环相扣的,
前一个阶段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后续环节被无限的放大,
所以要有系统性的思考,以及比较强的一个执行力。
那这条路很难,但走通了,你看到的世界会完全不一样。
-无际单片机
技术思考-来自无际单片机
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 xiaolei 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 互联网 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催更